媒体聚焦

首页 公众版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详细

人民日报:成医附院隔离点医疗队:在病毒与生命间拉起“红线”

发布时间:2022.11.03
作者: 彭宽萍 摄影: 彭宽萍
字号:

3月28日,成都突发新一轮疫情后,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(成医附院)按照疫情防控相关安排部署,迅速抽调12名精干力量,与其他单位医护人员一起组成医疗组,第一时间奔赴区域内隔离人员最多、管控面最大的隔离点。

连日来,他们日夜坚守、鏖战一线,把隔离点作为践行使命责任、书写忠诚担当的“特殊”战场,筑牢了将潜在危险和健康人群隔离出来的重要屏障,在病毒与生命间拉起一道“红线”。

高强度是隔离点工作“常态”

疫情发生后,隔离点的核酸采集、健康监测、院感防控等工作,都容不得有半点儿马虎和闪失。面对时间紧、任务重的疫情防控形势,成医附院医疗组工作人员始终冲在最前线。

“这是我第二次执行疫情防控隔离任务 。”医疗组组长王丽说。去年11月,她和同事们在隔离点坚守了30余天,直至上一波疫情结束。

这波疫情中,重点管控人员相对较多,任务更加艰巨,一到隔离点,所有医护人员迅速进入“战斗”状态,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。

进驻第一天开始,王丽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,从工作场地设置到任务分配,从内场操作流程到外场院感防护,每个细节她都亲自把控,直到隔离点医疗组各项工作全部进入正轨。

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隔离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“常态”。“95后”护理人员袁佩茹,是负责内场的小组长,她每天至少需要穿脱防护服3次以上,从穿上防护服进入潜在的污染区,连续工作6个小时。每次脱下防护服,汗水早已湿透全身,口罩在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压痕。

全天候“在线”全力做好隔离点闭环工作

隔离点工作不能有任何的拖延和滞后,与时间赛跑、争分夺秒,只有用最短的时间做好核酸检测、信息完善等工作,才能有效阻击疫情传播链。

“新入住隔离人员5分钟后到,请内场做好核酸采集准备。”4月10日凌晨3点,医疗组值班员池爱玲正在通过对讲机通知内场做好信息核对、核酸检测准备,确保隔离人员一入住立即进入闭环管理。

据了解,隔离点医疗组实行“两班倒”,通宵达旦、全天候“在线”值守,不漏接每一个电话、不放松每一个细节。隔离点医疗组认真细致地工作,让被隔离群众即使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,也倍感温暖。

核酸采集是隔离点每天最频繁的工作。为尽快拿到隔离人员核酸检测结果,成医附院医疗组有时一天就得采集、运送40余次。

负责运送核酸样本的王仁浩和王鸿麒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,每运送一批核酸样本,就得更换一次防护服,他们表示:负压救护车就是我们工作的“流动办公室”,守住这块阵地,让病毒无处遁形,就是我们的责任。

防控工作也需要有温度

专业防控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技术手段,而有温度的防控是赢得群众支持、齐心抗疫的桥梁纽带。

一天夜里,成医附院医疗组内场工作人员巡视时发现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房间哭泣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医疗组工作人员刘欢通过电话与小女孩进行聊天,经了解其因为第一次离开家而感到害怕才哭了起来。刘欢像个大姐姐一样倾听女孩的心声,与女孩拉家常。经过近半小时的心理疏导,小女孩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。

据了解,隔离点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最多时有80余人,隔离人员住的都是单间,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和学校群体生活的环境,部分未成年人出现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,为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,医护人员主动介入,积极做好心理疏导。

与心理疏导一样,持续做好健康监测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。成医附院医疗组每日定时定点为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监测。尤其是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,医疗人员都会在常规监测的同时,主动了解老年人是否有基础疾病及生活饮食方面的不便,并定制个体化糖尿病饮食、低盐低脂饮食等基础疾病专项服务。

对于身体不适的人员,医疗组在严格落实闭环防控措施的基础上,主动联系医院感染科做好转诊。4月2日晚上10时30分,一名被隔离人员突发肠梗阻,医疗队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其转送到了医院进行了治疗,并脱离了危险。

“千言万语,谢谢你们!”,4月5日,一名即将解除隔离的群众给隔离点医护留下了便签,话语虽短,却让许多医护人员红了眼圈。

哪有岁月静好,不过是许许多多逆行者为生命负重前行。他们虽然牺牲了无数个本应酣睡的夜晚,却将病毒阻隔在了生命红线外;他们虽然牺牲了和家人相处的时光,却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平安健康;他们虽然经历了千难万苦,但却依旧觉得这一切很值得。

因为他们坚信:困难只是暂时的,携手一定能克服!(成医附院供稿)

网址链接:https://wap.peopleapp.com/article/rmh27963852/rmh27963852

扫一扫,手机端浏览